在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品牌长期占据的汉堡市场,一个本土品牌凭借“手擀中国堡”异军突起。从默默无闻到全国近7000家门店,塔斯汀用一块现擀现烤的中式面饼,撕开了西式快餐的垄断格局,更以“中国汉堡”的定位掀起了一场舌尖上的文化觉醒。
从“边缘突围”到“现象级爆款”:一块面饼的逆袭密码
2012年,塔斯汀以披萨品类起家,却在西式快餐巨头的夹缝中难以突破。转机源于创始团队对中国传统面食的深度挖掘——为何汉堡只能用松软的面包胚?中式面点里千变万化的“饼”能否赋予汉堡新的灵魂?
2019年,塔斯汀推出**“现擀现烤手擀堡胚”:面点师傅现场揉面、擀制、烘烤,让汉堡胚呈现出酥脆外皮与柔软内里的双重口感,搭配北京烤鸭、梅菜扣肉、麻婆豆腐等中式馅料,彻底颠覆了消费者对汉堡的认知。这一创新精准击中了年轻一代对“国潮美食”的渴望——既保留西式快餐的便捷,又融入中国人熟悉的味道。
数据印证野心:2023年,塔斯汀以全年超3000家新店的速度扩张,门店数直逼华莱士,成为中式快餐赛道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
国潮符号的深层叙事:不止于产品,更是一场文化共振
塔斯汀的野心不止于打造爆款单品,而是将品牌上升为“中国文化输出者”:
视觉符号革新:门店设计融入醒狮、剪纸、故宫红等传统元素,将“中国汉堡”与国潮美学深度绑定;文化场景赋能:推出春节“烟火中国年”、端午“粽香堡”等节日限定产品,用美食唤醒文化记忆;情绪价值突围:通过“手擀现烤”的明厨亮灶,传递“匠心”与“烟火气”,与工业化快餐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策略直击Z世代对“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需求——吃汉堡不再只是果腹,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自信表达。
下沉市场“精准卡位”:性价比背后的供应链革命
在“人均20元”的亲民价格背后,塔斯汀构建了一套高效供应链体系:
中央厨房+区域配送:全国布局11个中心仓,实现食材标准化与成本控制;极致坪效管理:门店面积控制在60-80㎡,主打“即拿即走”模式,翻台率远超传统快餐;数字化赋能:小程序点单占比超70%,会员体系沉淀超5000万用户,精准捕捉消费偏好。
这套打法让塔斯汀在三四线城市快速复制,甚至渗透至县城、乡镇市场,成为“小镇青年”的消费新宠。
汉堡里的“中国答案”
塔斯汀的崛起,是中国消费市场从“崇洋”到“自信”转型的缩影。它用一块手擀面饼证明:本土品牌无需模仿西方,立足文化基因与供应链创新,同样能缔造现象级商业神话。然而,想要真正代表“中国汉堡”走向世界,塔斯汀仍需在品质、文化与可持续增长之间找到更坚实的平衡点。
未来,或许每一口酥脆的堡胚,都在书写中国餐饮的新叙事。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