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找个装修中介平台能省心省力,没想到不仅泄露了个人信息,还被变相收取了高额费用!” 市民王女士的遭遇,道出了当下不少业主在装修过程中被中介平台 “坑害” 的无奈。如今,随着装修市场需求激增,各类装修中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部分平台却背离 “服务业主、连接供需” 的初衷,将 “骗取业主信息、赚取高额信息费” 当成盈利捷径,让无数业主陷入维权困境,也给装修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温柔陷阱”:平台如何一步步套取业主信息?
装修中介平台骗取业主信息的手段,往往包裹着 “免费服务”“精准匹配” 的糖衣,让业主在毫无防备中交出个人隐私。
最常见的套路,是通过 “免费设计方案”“免费报价测算” 吸引业主留资。业主在浏览平台网页或 APP 时,常会看到 “输入户型面积,即可获取 3 套免费设计图”“填写联系方式,10 分钟内获取本地装修报价” 等弹窗广告。出于对 “免费福利” 的信任,不少业主会主动填写姓名、手机号码、房屋地址、装修预算等核心信息。然而,这些信息一旦提交,就成了平台手中的 “筹码”,而非获得优质服务的 “钥匙”。
还有部分平台以 “一对一专属顾问” 为噱头,引导业主深度留资。客服会以 “为了精准匹配装修公司” 为由,通过电话或在线聊天的方式,进一步询问业主的装修风格偏好、交房时间、是否有贷款需求等更细致的信息。业主以为这些沟通是为了后续服务做准备,却不知自己的个人信息正被平台分类整理,标注为 “高预算业主”“急单业主” 等标签,等待被 “高价出售”。
更隐蔽的是,一些平台通过 “装修知识问卷”“案例投票” 等互动形式套取信息。这些问卷看似是为了了解业主需求,实则每个问题都在变相收集信息。比如 “您计划在哪个月份开始装修?”“您更倾向于选择本地装修公司还是全国连锁品牌?” 等问题,看似与装修需求相关,实则为平台后续精准推送广告、倒卖信息埋下伏笔。
二、“高额收割”:信息费背后的利益链条
业主信息被平台获取后,并非用于提供优质服务,而是进入了一条 “信息倒卖 - 高额收费” 的利益链条,最终买单的还是业主。
一方面,平台将业主信息批量倒卖给装修公司,赚取 “信息费”。一条包含业主姓名、电话、房屋地址、装修预算的 “精准信息”,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预算越高、装修需求越紧急的业主信息,价格越高。部分平台甚至会将同一业主的信息卖给多家装修公司,导致业主频繁接到装修公司的推销电话、短信,不堪其扰。而装修公司为了获取这些信息,付出了高额成本,最终这些成本会转嫁到装修报价中,导致业主装修费用变相上涨。
另一方面,平台以 “推荐优质装修公司”“担保装修质量” 为由,向业主收取高额 “服务费” 或 “信息费”。不少业主在提交信息后,会收到平台客服的电话,声称可以推荐 “经过严格筛选的优质装修公司”,但需要缴纳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 “信息服务费”。客服往往会夸大不通过平台找装修公司的风险,比如 “容易遇到游击队、装修质量没保障”“后期维权困难” 等,迫使业主缴费。然而,这些所谓的 “优质装修公司”,很多只是给平台缴纳了更高 “入驻费” 的企业,其装修质量、服务水平并无保障。业主缴纳了高额信息费后,不仅没享受到优质服务,反而可能陷入装修公司的 “二次套路”,比如增项漏项、材料以次充好等。
更有甚者,部分平台会利用业主信息进行 “精准诈骗”。一些不法平台在获取业主的装修预算、银行卡信息(部分业主在填写预算时会透露银行卡余额或贷款情况)后,会冒充装修公司或金融机构,以 “装修贷款优惠”“装修补贴申请” 为由,诱导业主转账或泄露银行卡密码,给业主造成财产损失。
三、乱象频发:为何装修中介平台敢如此 “任性”?
装修中介平台骗取业主信息、收取高额信息费的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存在多重原因。
从行业层面来看,装修中介行业门槛低、监管缺失。目前,开设一家装修中介平台,只需简单的注册流程和技术支持,无需专业资质审核。这导致大量缺乏正规运营能力、以 “赚快钱” 为目的的平台涌入市场。同时,行业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对于平台 “信息收集范围”“信息使用规范”“收费标准” 等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缺乏约束,容易钻法律空子。
从业主层面来看,部分业主缺乏警惕性和维权意识。很多业主在装修前急于获取信息,对平台的 “免费承诺” 缺乏辨别能力,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一旦遭遇信息泄露或高额收费,不少业主会因为 “维权成本高”“证据不足” 等原因选择忍气吞声,这进一步助长了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
从法律层面来看,现有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虽然《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但在实际执行中,对于装修中介平台非法收集、倒卖业主信息的行为,取证难度大、处罚力度小,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很多平台即便被查处,也只是缴纳少量罚款,之后依然我行我素。
四、如何避坑:业主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面对装修中介平台的 “信息陷阱” 和 “高额收费”,业主并非无计可施,做好以下几点,可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首先,提高警惕,谨慎泄露个人信息。对于平台要求填写的个人信息,要做到 “按需提供”,避免填写与装修需求无关的信息,比如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等。对于 “免费设计”“免费报价” 等诱惑,要保持理性,可先通过平台了解装修公司的基本信息,再直接与装修公司联系,避免通过平台留资。如果确实需要通过平台找装修公司,要选择有正规资质、口碑良好的平台,并仔细阅读用户协议,明确信息使用范围和收费标准。
其次,主动核实,避免被 “虚假推荐” 误导。对于平台推荐的装修公司,不要盲目相信,要通过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查询公司的注册信息、经营范围、有无行政处罚记录等。同时,可通过装修论坛、业主群等渠道,了解其他业主对该装修公司的评价,避免被平台的 “虚假宣传” 欺骗。
最后,积极维权,遭遇侵权及时举报。如果发现个人信息被平台泄露,或被平台收取高额不合理费用,要及时保留证据,比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短信截图等,并向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或网信部门举报。对于造成财产损失的,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要因 “怕麻烦” 而放弃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