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买房时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无论是面对新房开发商还是二手房房东,对方都拿出了两份甚至更多的合同让你签。一份是价格较低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用于在房管局备案和办理贷款;另一份则是价格不菲的《装修协议》、《设备补偿协议》或《补充协议》,用于补足房屋的真实总价。
销售或中介可能会对你这么说:“这是常规操作,大家都这么干,可以帮你规避限价政策,买到心仪的房子。”或者说:“这样可以做低备案价,帮你省下一大笔税费,何乐而不为?”
面对这种看似“双赢”的局面,你是否曾有过一丝犹豫?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风险?如果一方违约,那违约金到底该按哪个价格计算?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层层剥茧,为您揭开房屋买卖中“阴阳合同”或“双合同”的法律面纱。
一、现象背后:为何会出现“双合同”?
在房地产交易中,将一套房子的总价拆分成两份或多份合同来签订,其动机通常不外乎两个:
1、规避新房限价政策
一些热点城市为了稳定房价,会出台“限价令”,规定新盘的销售备案价不得超过某个标准。但开发商为了追求更高利润,便想出了一个“妙招”:将房价拆分为“毛坯价”+“装修价”。他们将符合政府指导价的“毛坯价”写入《商品房买卖合同》用于备案,再通过其关联的装修公司与购房者签订一份高额的《装修合同》,从而实现高价卖房的目的。
2、规避二手房交易税费
在二手房买卖中,税费(如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契税)的计算基数与房屋的成交价直接挂钩。为了少缴税,买卖双方有时会“心照不宣”地签订一份低于市场价的“阳合同”用于报税,再通过签订《补充协议》或现金支付等方式,补足真实的成交差价。
这种操作看似精明,却像在平静的湖面下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旦交易过程出现波折,比如一方想毁约、房屋出现质量问题、贷款办不下来等,这颗炸弹就可能被引爆,将双方都卷入复杂的法律纠纷中。
二、法律的审视:法院如何认定“双合同”的效力?
当发生纠纷闹上法庭,法官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这两份合同,到底算不算数?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是为了规避政策或避税,那这份“阴合同”(如装修协议)肯定是无效的。然而,司法实践远比这复杂。法院并不会简单地“一刀切”,而是会穿透合同的表面形式,探寻双方最真实的交易意图。
1、核心原则:实质重于形式,还原真实交易
法官审理此类案件时,遵循一个基本原则:“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通俗地讲,法院会认定那个为了规避政策或避税的“虚假价格”是无效的,但会努力将所有合同拼凑起来,还原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交易原貌。
【参考案例一】:二手房交易中的“避税”合同
在“邓某与李某冰、邓某贞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2023)粤民申9220号】中,买卖双方约定房屋总价为208万元,但为了避税,他们签订了一份备案价为150万元的《存量房屋买卖合同》,同时又签了一份58万元的《调整成交价格补充协议》,约定这58万是“房屋装修及家电设施的补偿款”。
后来,买方邓某在办理过户手续时,拒绝支付这58万元,导致交易失败,卖方将其告上法庭,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邓某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观点】:法院最终是如何认定的呢?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再审裁定中明确指出:
1、《补充协议》是为规避国家税收政策而签订的,其中关于成交价格的约定(即58万是装修补偿款)并非双方真实意思,应属无效。
2、协议的其他部分,比如约定了这58万元的支付时间等内容,是双方真实意思的体现,合法有效,构成对主合同的补充。
最终,法院认定双方真实的交易总价就是208万元(150万+58万)。这份看似独立的《补充协议》,被法院“拼”回了主合同,共同构成了双方真实的权利义务关系。
【参考案例二】:新房交易中的“精装”合同
在“黄某、王某华等与佛山勤天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广州某某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2023)粤民申5257号】中,购房者们与开发商签订了《商品房买卖合同》,同时又与开发商指定的装修公司签订了《装修合同》。购房者认为装修价格虚高,实际装修标准远不值合同约定的价钱,因此起诉要求开发商赔偿差价。
【法院观点】:法院经审理认为,这种“买卖合同+装修合同”的模式,是开发商为了规避当地限价政策而采取的。购房者签署的《装修确认书》等文件也表明,他们清楚地知道所谓的“装修款”实际上是带装修房屋总价款的一部分。因此,法院认定:
《装修合同》是为了规避政策而签订,并非双方关于“装修”的真实意思表示(虚假的意思表示),应为无效合同。
其隐藏的真实法律行为是:购房者以“房屋价款+装修价款”的总价,购买一套带装修的商品房。
【参考案例三】:装修款也是购房款的一部分
同样,在“广东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佛山市某装饰装修有限公司等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2023)粤06民终1168号】中,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也认定,所谓的“装修款”实际是购房款的一部分,开发商和其指定的装修公司共同履行了合同义务,也应共同承担违约责任。
【案例启示】: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法院对于“双合同”的态度非常明确:不理会其虚假的外衣(如“装修款”、“补偿款”),而是直击其内核,认定其本质就是购房款。法律不会让当事人通过这种形式规避义务,而是会依据双方真实的交易总价来确定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责任的归属:一旦违约,谁来买单?
当法院重构了双方真实的合同关系后,判断谁违约、谁担责就变得有据可依了。责任的归属,完全取决于谁没有履行这份“真实合同”所约定的义务。
在前面提到的“邓某案”中,买方邓某辩称,卖方应该先交房,他才付款。但法院查明,双方在《补充协议》中明确约定,58万元的款项应在“不迟于递件当天”付清。因此,邓某在办理过户手续时拒绝支付这笔款项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交易无法进行。法院据此认定,买方邓某未按约定履行付款义务,构成根本违约,卖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追究其违约责任。
【参考案例四】:延期交房的责任
在“中山市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罗某彬等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2024)粤20民终236号】中,开发商延期交房,且房屋存在诸多质量问题,迟迟无法修复达到交付标准。法院认定,开发商未能在约定时间内交付符合条件的房屋,构成根本违约,购房者罗某彬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承担全部责任。
【案例启示】: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发商利用关联装修公司签订“双合同”的案件中,法院通常会判令开发商和装修公司共同承担责任。比如,在“中山案”中,法院判决开发商返还全部购房款的同时,判令装修公司在它收取的“装修款”范围内承担连带返还责任。这种判决,有效防止了开发商利用其他公司主体的“马甲”来逃避法律责任。
四、违约金的计算: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可能是所有签订“双合同”的当事人最关心,也最容易“踩坑”的问题:如果一方违约,违约金到底是以备案的低价为基数,还是以真实的成交总价为基数?
答案可能会让一些人心头一紧。从我们梳理的所有案例来看,人民法院给出了一个高度统一的答案:以双方真实的成交总价作为违约金的计算基数。
在“邓某案”中,合同约定违约金为成交价的10%。法院最终判决买方邓某需要支付的违约金,是按照真实总价208万元**来计算的(即20.8万元),而不是以备案的150万元来计算。
在“广东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案”中,法院在计算开发商应支付的逾期交房违约金时,同样明确,计算基数是“全部房价款”,即《商品房买卖合同》的79.8万元与《商品房装修协议》的32.5万元之和,共计112.3万元。
◆法院为什么会这样判?
1、符合损失填平原则
法律设立违约金的核心目的,是弥补守约方的损失。守约方的实际损失和未来的期待利益,都是基于真实的交易总价。如果按虚低的备案价计算违约金,根本无法覆盖守约方的损失(比如高额的贷款利息、另外租房的成本等)。
2、体现公平与诚信原则
如果以低价计算违约金,会大大减轻违约方的责任,这无疑是变相鼓励了投机取巧和不诚信的行为,与法律追求的公平正义背道而驰。
3、强烈的司法导向
法院通过这种判决,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任何试图通过不合法、不合规手段签订“阴阳合同”的行为,不仅在法律上得不到保护,反而可能在违约时面临更沉重的惩罚。
在“中山案”中,法院甚至更进一步。合同中约定开发商逾期交房的违约金仅为“已付房价款的1%”,法院认为这个标准过低,与购房者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总房价款的5%)相比极不对等,且不足以弥补购房者的实际损失。最终,法院没有采用这个约定,而是判令开发商赔偿购房者已付购房款的利息损失,并代为偿还全部剩余银行贷款,实质上大大加重了开发商的违约成本。
五、给所有购房者的忠告
“双合同”看似是一条绕开障碍的“捷径”,实则是一片布满陷阱的“雷区”。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清晰的结论:
1、“双合同”是法律上的高风险行为
不要轻信“常规操作”的说辞,当纠纷发生时,“常规”并不能成为你的护身符。
2、法律追求实质正义
法院会穿透一切伪装,以真实的交易总价作为评判是非、认定责任的根本依据。
3、违约成本以真实总价计算
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一旦被认定违约,需要支付的违约金将以那个你试图隐藏的“高价”为基数。一时的“小聪明”,可能换来日后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真诚地建议每一位即将或正在进行房产交易的朋友:
●坚持单一合同原则:要求交易总价体现在一份合法、唯一的买卖合同中,并以此价格进行备案、贷款和缴税。这是对自己最根本的保护。
●保留一切证据:如果不得已或已经被动卷入了“双合同”交易,务必保留好所有相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合同、补充协议、银行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付款凭证等。这些都将是未来维权的关键。
●切勿心存侥幸:不要以为违约的只会是对方。市场的波动、家庭的变故、政策的调整,任何一个微小的因素都可能让你从守约方变为违约方。届时,那份“双合同”将成为套在自己头上的枷锁。
●咨询专业人士:在签订任何涉及重大财产的合同前,花一点时间和费用咨询专业的律师。他们能帮你识别合同中的陷阱,规避潜在的风险。这点前期的投入,与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房价和违约金相比,微不足道。
记住,在法律的天平上,诚信永远是最重的砝码。任何试图绕开规则的行为,最终都可能让自己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