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黑神话悟空》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反编制的故事。你不在编制里就是恶人,哪怕成了正果修了佛身。不过最终天命人还是戴上了金箍,重回编制,令人唏嘘。
好了,回归正题。房屋养老金制度即将落地,在周末多数自媒体的理解是,以后有房者可能每年要多缴纳一笔费用,持有成本又增加了。
然而,今天上午,住建部官媒发声说,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房屋养老金的重点是让地方政府建立维修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
▲是不是房地产税我不评价,但当前房奴草木皆兵,出现望文生义的误解是难免的。毕竟在大家的印象里,“养老”即意味着负担。
现在既然不需要百姓出钱,那为什么不改成“旧房维修补助”呢?这样老百姓看到是政府出钱,一定是鼎力支持的。
所以从这几天自媒体的讨论看, 大家实在是怕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本来就房价下行,多少人的财富锁死在房子里,又叠加经济艰难,各种税费、涨价潮......所以又一个“养老金”出来,谁又不嘀咕呢?
02
对于“专项公维基金”,我相信多数买房人都是将其作为一笔买房的沉没成本,基本不会予以多一层次关心的。
为什么?因为这个公维基金,本来就是一次性缴纳购房款的2%-3%,之后怎么使用,基本是物业与业委会协同商榷向房管部门申请,普通业主很难接触到第一手的资料,整体监管制度也亟需完善。
但实际上,“物业套取公共维修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侵蚀了业主的合法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石。
据我了解,物业公司套取公共维修基金的手法多样,且往往隐蔽性极强。常见的手法包括:
1. 虚报维修项目:虚构或夸大房屋维修需求,将原本无需大修的项目夸大其词,以此为由申请使用维修基金。
2. 低价高报:在选择维修服务商时,与特定公司串通,以远高于市场价的费用进行结算,从中赚取差价。
3. 伪造资料:伪造维修合同、发票等关键文件,制造虚假报销记录,掩盖真实资金流向。
4. 暗箱操作:利用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监督不力的现状,私自决定维修基金的使用,不透明、不公开。
说实话,在当下碰上一个本本分分的物业,太难了!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常需要维修的老旧小区,当业主提出看账本,莫说物业不给看,就算给,面对专业、复杂的账本,非会计审计专业出身的业主还真看不懂。
03
1998年,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开启了房屋公维基金时代。
到了2007年,缴纳公维基金才成为办房产证的强制性措施,在此之前,很多老房子并未缴齐维修基金,或者没有分户、账目混乱。
如此多的老旧小区,物业费一般也很低(上海很多小区物业费甚至只有几毛钱),曾经缴过的专项维修资金估计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就算是要集齐所有业主续筹资金,也很吃力,哪里去找钱维修呢?
那只能靠公共账户了!
而经济观察报在2020年发过一篇报道,其核心观点为:
房子入住15年以后才需要维修,因此,新房业主缴纳的专项维修基金一直在银行里“沉睡”。
▲像北京、深圳这样的城市,公维基金的体量以百亿元计算,堪称是沉睡的“小金库”,早在2020年末,在各个新房小区的加持下,全国基金总额结余已经超过1万亿元,且大量专项维修资金长期闲置,使用率普遍较低,北京11.6%,成都不超过4%,广州仅1%。其保值增值手段主要依赖银行存款,难以跑赢通胀。
一边是很多急需维修的老房子无钱可修,另一边是新房缴纳的维修基金沉睡万亿。由于是小区专款专用,维修基金无法互通。
因此,我们有理由猜测,当一些老小区出现专项公共维修资金不够,不能满足“应修尽修”,设立一个公共财政账户“转移支付”,满足短期内老旧小区的维修养护需求,不啻为一个办法。
但整体而言, 相对于设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我更呼吁完善专项公维基金的监管,尤其是监管部分物业套取维修基金的问题,你认为呢?
另外,未来还想换房买房的朋友,务必加上企微,我还会送你我的三节换房实操课,这是必学的。
迅速扫码链接我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