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真正的发烧友来说,花再多的钱购买音响器材,我认为都不奢侈,因为在有些东西上花再多钱都不会让人高兴,而花在自己挚爱的音响上,对发烧友来说那是一分付出N分喜悦的收获,更难能可贵的,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一个完全独立的影音室,观影休闲,人生何求。
机缘巧合之下,去年(2022)下半年,购得了一处两层商铺小楼,离我家步行2-3分钟路程,最主要一点,商铺楼白天不怕闹,晚上几乎很少有住人……,呃,我决定把影音室搬进去……写这篇帖子,旨在记录小黑屋的建成,完成自己的梦。。。我想、这也是多数烧友的梦!
装修篇:
在考察了一圈之后,综合造价等等因素,选择了减震砖、填棉、浇浮筑地板方案!
60*60铺设减震砖,中间填棉,盖玻镁隔音板,再盖聚酯纤维板(利旧),再盖隔音毡,防水胶布贴缝,四周不靠墙,用隔音棉站立隔开中间弹性结构层与墙壁的硬连接,然后浇筑混凝土层,将来继续铺设地板,然后是地毯。
接着做吊顶:
吊丝加减震器,一样不靠墙,木方沉孔,调平,上一层欧松板(欧松板上面填一层棉)然后隔音毡,再然后玻镁隔音板。
这里要重点说一下,这个玻镁隔音板一块差不多一百斤,上天花板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考虑到重量,从头到尾没有使用一根枪钉,全部是螺丝,毕竟整个吊顶有1000多斤,有同样做法的同学,请慎重!
天空喇叭是嵌入式,需要挖孔,另外考虑到美观,没有选择柜机空调,使用风管机,也需要挖孔,这就造成了隔音能力的下降,好在楼上是我自己,晚上邻居也基本不住人,隔多少是多少吧,天空喇叭是已有的,没有再特意去更换书架箱吊装,嵌入也更简洁、美观,至于空调,我是真的不喜欢柜机,占地方,墙角的卫生也是个大难题。
然后是做墙面:
减震件,填棉,盖欧松板,盖隔音毡,再盖玻镁隔音板,几乎跟天花板的结构原理一样。
最后:就是隔音门,这个容易,某宝有成品,我选择的是隔音46DB。
所有的线材都是提前布置好,汇总到设备间的机柜处,考虑强弱电尽量分开,需要的各种插座,灯,开关,信号线……多检查,一旦遗漏,后期只能走明线,会非常影响心情!
其实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事,隔音封板那些,大概率不会忘记什么,但是布线,很容易会遗漏某一两根 ,在这里,我大概列举一下我自己的预埋件,仅供参考:
AV系统7.2.4:
地面喇叭线*7,位置参照杜比,前三高音齐耳,环绕稍高10-20公分;
天空喇叭线*4,位置以皇帝位为中心划方,边长约等于头顶到天花板的距离,稍许转动高音头,使之指向皇帝位;
低音炮信号线*2,低音炮需要考虑大概摆位,比如前后斜对角,前后中点……等等;
低音炮电源面板*2,位置随低音炮;
投影机电源*1,HDMI*1。
K歌系统:
扬声器使用一对有源音箱,信号线*2,电源*2;
点歌机采用分体式触摸屏,主机在设备间,触摸屏在影音室内,需要电源*1,VGA*1,触摸线*1;
蝴蝶氛围灯电源*1。
其他:
新风系统,斜对角一进一出,电源*2,管道*2;
发光杜比logo电源*1;
地面氛围蓝灯电源*2;
沙发供电电源*3;
射灯*10,线性灯*10;
& 缓亮缓灭灯*1,配套电源*1(群友推荐20元买了一个红外学习开关,藏在幕布后面墙上,映射了一个oppo遥控器快捷键,开播灭灯,停播开灯,不用起身去按墙壁面板);
& 远程遥控延长3.5线*1,配套电源*1(接收端一样藏在幕布后面墙上,通过3.5耳机延长线,将发射端引到机架,对应需要遥控的机器,以低成本实现遥控穿墙);
空调电源*1;
备用插座和配套开关面板若干,设备间到影音室,留3CM 线孔,话筒线、U麦,奥德赛麦,低管麦,以及USB延长线以备用。
然后接下来是做了前后地台,以及透声幕布的框架,然后填缝,整体黑植绒彻底黑化….
设备篇:
AV部分:
碟机:oppo 203
前级:Marantz 8805
后级:McIntosh MC8207
后级:秦YC-7250
低管:DSPeaker Anti-Mode 2.0
地面:klipsch KL650*3 klipsch KS525*2 klipsch KL525*2
天空:klipsch CDT-3650-CII*4
低音:JL Audio/捷力 Fathom F113 V2*2
投影:JVC-N6
k歌部分:
话筒:DPA 4018V
点歌机:视易K73
触摸屏:BORAY MQ-215W
前级:Apollo X6
箱子:L-ACOUSTICS 108P*2(有源同轴)
其他:
Panasonic静音风机*2(新风) 格力3P风管机*1(影音室) 1.5P挂机*1(设备间) 群晖918+*1
经过一系列安装,完工后:
后记:
隔音效果方面,基本满意,关上门,完全是两个世界,里面地动山摇,外面也就闷雷哼几声,大声压轰过几次,邻居没有反应。
影音室布置方面,逐步调整细节的同时,可以适量增加一些吸音、扩散声学模块。
家庭影院声学处理12大准则(转自中电声学)
每一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声学特性,音响设备会因为空间大小、比例、装修设计而拥有不同的独特的声音特性。所以即使是一样的音响器材,在不同的空间内,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特性。好的声环境中音响会发挥出完美的效果,实现迷人的声音魅力。
软调空间更适合聆听音乐
地板、天花板、四壁采用夹板、石膏板或木板钉成的空间属于软调空间,以钢筋水泥或砖砌的空间称硬调空间,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环境都属于硬调空间。
因为硬调空间不能适当吸收多余的高音与中低音,造成聆听音乐时高音过于刺耳或中低音过于沉闷的缺点。虽然软调空间也可能存在低音吸收过量而产生低音不够坚实的缺点,不过,实践证明,软调空间仍然比较适合聆听音乐。
反射、吸收与扩散三者巧运用
前硬中吸后扩散
在空间中存在着“反射”、“吸收”与“扩散”三种表面处理大原则。这三种手段必须灵活运用,并尽量在大原则的范围之下发挥您的想像力。
在此提醒您,当您想模仿别人的处理方式时,一定要先仔细评估,自己空间的形状、大小、声音特性、各项条件以及本身喜好是否与别人相同。否则,胡乱模仿的结果通常会以失败收场。例如,如果您已经按照以上原则去处理之后,还是觉得高频段太亮太刺耳,此时可以在房间内施盖大量绿布,以吸收高频段。反之,假若您已经觉得声音有点闷,不够亮丽,此时如果再大量盖布一定会适得其反。
我们精心的调配反射、吸收与扩散声波,为的就是要得到温暖、饱满、柔和、丰润、清澄、透明的声音。如果您听到的是尖锐、刺耳、单薄、白热的声音,那么听音乐将成为痛苦的试炼,而非轻松愉快的享受。
大空间比小空间好
如果打造独立影音室的话,房间面积不宜小于18㎡,且房型为长方形,长宽高比非整数倍。大空间的容积较大,音箱发出的声波受边界扭曲影响较小,得到的声音比较正确.在大空间中,如果能适当调配,所得到的声音会比较轻松、均匀与正确,而且低频下潜更深。至于驻波,虽然大空间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危害的程度相对较低。
器材搭配要适当
每个音响空间都会有自己的声音特色,这些声音特色还需配合适当的音箱,才能发挥红花绿叶之效,音响空间布置越好,搭配范围越宽。反之,如果音响空间布置得不理想,则只能找到少数的器材来适应如此偏颇的空间。空间大小不同,搭配的音箱也不同。在小空间里配大音箱或大空间里用小音箱都会徒劳无功,这要靠丰富的经验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理性的发烧友应将排他性降到最低
每位发烧友难免会因为长期处于自己的音响空间,而产生自己的聆听习惯与偏好,并以这些习惯与偏好为基准,去评判他人的音响空间与聆听习惯、偏好,很容易对他人做负面评判。因此,当听到不同的声音表现时,首先不要作出任何排他性评论,而应赏试发现他人音响效果的长处。
尽量将硬调空间改为软调空间
如果要将硬调空间变成软调空间,首先可以改造四面墙壁.例如用石膏板钉成夹层,夹层内铺上玻纤棉。这样既不会减小很多夹层空间,也可以改善隔音效果。采用石膏板或夹板的原因是因为薄夹板或木心板容易吸收中音,而石膏板由于较重,吸收的低音较多,对聆听音乐的负面影响较小。此外,石膏板是防火材料,用来做夹层比较安全。
二次余数扩散器十分好用
扩散就是音箱发出的声波无论从何方向射入,都会向各方向均匀反射,一般的声波反射通常是定向的。理论上,只要反射面的长度大于声波波长,则所有波长比反射面短的声波都会反射到某个方向。
音响空间需要的是扩散,而不是定向反射。因为扩散会使室内的声波更均匀,而定向反射只会对某个局部产生影响。
音响效果应以现场音乐为标准
音响效果的标准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音响效果的标准以现场音乐的演奏效果为准。现场音乐的音响效果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重的。就古典音乐而言,世界上有许多杰出的音乐厅,它们各有不同的声音特性。有的温暖,有的饱满,有的澄澈透明,有的低频丰富,有的声音包围感很好,这些音乐厅的声音特性各有所长。
受不可知的录音场地声音特性、录音器材声音特性、重播器材声音特性以及音响空间的声音特性四重影响,发烧友只能以现场音乐的表现为准,而且是多重标准。
驻波只宜智取
驻波就是空间的共振现象,只要两对立平行墙面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倍数,就会出现共振,产生驻波。
如果空间内三组平行墙面分别产生的驻波有频率重叠,就会形成更强的驻波.驻波并不只有单一频率,其频率范围很广,人们无法用某种措施准确地"抵销"它。同时,驻波的能量很强,通常比正常音乐的声压要高许多分贝,因此不能用"微调"的调声秘技应对。对付驻波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低频陷阱以及变换聆听位置的方式来避开。
空间要做表面处理
将空间由硬调变为软调后,接着应按照"前硬、中吸、后扩散"的方法进行表面处理。所谓"前硬",是指房间的前段(音箱后墙与音箱之间)尽量不要添加吸收材料,否则必须增大功放的输出功率才会使声音坚实。如果功放输出功率不很大,音箱也不是很大,建议后墙不要钉石膏板。所谓"中吸",就是对音箱与聆听位置之间的两侧墙作吸音表面处理.目的是削弱第一次反射音,提高定位感和清晰度,避免声音太亮太刺耳."
空间装修的技巧
室内的物品会对声波产生吸收与反射,起自然调节混响的作用.重量越重的物品对中低频或低频吸收越多,有时可减轻中低驻波的影响。而表面多纤维、多孔软质的物品则对高频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如绒布沙发的表面、地毯厚绒布等。值得注意的是,音响空间内的各种家什最好都不用玻璃门。
二次余数扩散器有一个特殊的扩散特性
如果以中心频率为基准,它的扩散低限可以向下延伸到中心频率以下约半倍频(若中心频率为1000赫兹,半倍频则为750赫兹),上限则可以高达中心频率的N-1倍.假设中心频率为1000赫兹,该二次余数扩散器的踏步为7,则扩散范围的上限约6000赫兹。
家庭影院网推荐的声学处理策略
· 第一反射点的吸音能提升声像定位感,但同时也会削弱包围感
· 侧墙吸音材料的有选择性摆放能降低反射声同时还能保持包围感
· 墙面没有任何装饰的房间,例如独立的家庭影院房间,通常需要增加吸音材料来降低混响声能
· 扩散材料一般布置在房间的后半区域
· 每面墙布置25%的吸音材料是较可靠的处理手段
· 房间的前半部分使用吸音材料,而后半部分多使用扩散材料
· 铺设地毯是好的处理手段但应该使用较厚的地毯衬垫
什么是动能吸收?
· 吸音系数:某频率点声波吸收率
· 完美的吸音体的吸音系数是1.0AC
· 玻璃纤维棉宽频吸音体的厚度必须在5cm以上才能保证其工作至500HZ以下的频段
· 吸音体的厚度应当最少是被吸收频率波长的1/10
什么是扩散?
· 通过不平整的表面散射声波,消除直接反射的同时保持了声音的能量
· 较浅的扩散体只工作于高频区域
· 在小房间内,扩散体未必能产生足够的散射来降低邻近的反射面所产生的声能
· 听众应与扩散体的最短距离应保持在1-1.2米以上
注意:影院的后半部分的主要是扩散,两侧墙应该提升包围感但不应当影响声像定位。天花板和墙面的腰线以下部位对声场没有什么影响,在这些部位增加吸音材料能提升清晰度。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