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广为人知,但实际上它并非吴承恩的原创作品,而是通过整理和搜集民间传说而成。例如,在我国福建沿海地区,孙悟空的“大圣崇拜”已经有了很长时间,远早于《西游记》的问世。孙悟空的崇拜没什么问题,毕竟他是大闹天宫的英雄人物。但想必没有人会崇拜那个既搞笑又滑稽的猪八戒吧?
然而,确实有地方有人崇拜猪八戒。在云南省的一个小村庄里,历经六百年如一日的虔诚祭拜猪八戒,祈求风调雨顺,这一现象让许多人感到疑惑不解。猪八戒不是专门为佛祖吃贡品,被封为净坛使者吗?怎么会在这里被当做神祇来祭拜,保佑一方水土呢?
这座村庄便是位于云南省保山市的西庄。这里有我国唯一一座为猪八戒所建的庙宇——“八戒庙”,当地人对这一文化传承颇为自豪,甚至自称原名“高老庄”。听到这个名字,不少人都会感到好奇:“高老庄”居然祭拜猪八戒?这个地方里有多少个高小姐呢?
对于这个疑问,西庄的村民只是笑了笑,回答说,实际上,庄里只有一个高小姐。
根据当地流传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西庄确实有一位叫猪八戒的人,他能吃能干,还非常踏实肯干。后来,他和庄里的高小姐慢慢产生了感情。尽管高小姐的父母觉得猪八戒外貌平凡且吃得多,然而由于他农活出色,最终被接受入赘。想象一下,如果《西游记》里的猪八戒知道,自己在云南竟有如此好命,恐怕会感到颇为惊讶吧。
猪八戒与高小姐过上了和谐的生活,男耕女织,过得富足安宁。高家原本是信佛的,猪八戒也跟着修行,后来高家二老去世,猪八戒也随一位云游僧人消失了,传言他成佛了。为了纪念猪八戒,西庄人特地为他修建了庙宇,并且世代祭拜。而高小姐也最终修成正果,飞升成圣。传说她飞升时,原地留下了一朵巨大的牡丹花,并且直到今天,这朵花仍然盛开。
这个故事虽然令许多游人觉得十分有趣,笑一笑便算了,但若细细琢磨,大家或许会发现,西庄的猪八戒故事和《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故事非常相似。两者都讲述了一个能干活的猪八戒被高家收养并最终成佛的故事,这种巧合是否令人怀疑?难道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更奇怪的是,西庄位于云南,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是江苏人,两个地方相距甚远,怎么会有如此相似的故事呢?
一些民俗学家因此驻扎在西庄,调查当地老人,查阅族谱,整理并核实这一传奇。经过一番研究,他们最终为这个谜团找到了答案。
民俗学家们经过深入调查后,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在明朝洪武时期,明政府为加强对云南地区的统治,从江淮地区调遣了大量移民进入云南。这一举措实际上使云南与江苏发生了联系。而西庄这个地方,历史上曾因高姓人多而称为“高老庄”,之后由于高姓逐渐衰退,才改名为西庄。
根据当地人张海元的族谱调查,西庄的董家人正是来自江苏淮安,而吴承恩也来自这个地区。因此,有说法认为,嘉靖年间有一位董家人从云南回江苏探亲时,把这个猪八戒的故事带给了吴承恩。吴承恩对故事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将其融入了《西游记》,并形成了猪八戒的形象。
此外,西庄关于“猪八戒娶亲”的故事,虽然是神话故事,但其中确实有一定的原型。西庄的“猪八戒”原型是一位名叫王姓的青年。他体格健壮,力大无穷,曾经徒手制伏一头发疯的野牛。虽然他力气很大,但也食量巨大,然而这并没有影响村民对他的崇敬,反而使他被视作“猪神”。
在西庄,关于猪八戒的地名随处可见,如“八戒洞”是猪八戒曾居住的山洞,“八戒菁”是他曾住过的山谷,而猪八戒曾毁坏的河坝则被称作“浪坝”。有趣的是,当地村民认为,如果猪八戒庙的香火旺盛,猪神便能保佑村庄避免洪灾。
一些人可能会感到困惑,既然是洪水灾害,为什么要向猪八戒求助,而不是向龙王祈祷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中国古代的“猪”文化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中,“猪”被视作“水畜”,而且与水神的形象常常有着关联。以“八卦”中的坎卦为例,它的卦象是水,而“豕”字便代表了猪,这样一来,猪便和水神产生了联系,因此,西庄人将猪八戒当作水神来祭祀是很自然的事情。
《西游记》中,猪八戒被赋予了掌管水兵的角色,这一设定可能和猪八戒被视作水神的信仰不无关系。再加上,早期的“三国”时期僧人朱士行曾以“八戒”作为法号,并被称作“朱八戒”,这也与西庄祭拜的“猪八戒”形成了某种联系。
云南西庄的“猪八戒崇拜”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相对罕见的,最有趣的是,这个西南的小村庄竟然能够影响到东南的吴承恩,并最终将这个地方的信仰写进了《西游记》,流传至今。这也让人感慨,尽管古代交通不便,但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之间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